2024-06-02 11:25:32 来源: 爱一说车 点击:7
如今,西安康复路已经经历数十载风雨沧桑。令人欣喜的是,30多年来,西安康复路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偏街背巷,发展成为蜚声大半个中国的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康复路的今昔巨变,是古城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市场经济茁壮成长的生动写照。
康复路改造竣工的消息我早有耳闻,想去一睹康复路新面貌的念头时常萦绕在心。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在一位曾在康复路练摊的朋友陪伴下,重游康复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在康复路的所见所闻,不免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桩桩件件都令我感慨万千。
来到康复路南口北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新施划的交通标识,黄白相间,十分醒目。道路中间簇新的隔离栏,使南来北往的车辆依序而行。路两旁的行道树郁郁葱葱,更给康复路平添了几分生机。眼前这一幕,使我不禁想起这条路旧时的模样。
康复路的前身叫红医路。它是1959年政府为解长缨路和长乐西路之间南北交通之难,从原第四军医大学和其附属医院之间破穿而过,贯通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因其西邻第四军医大学,东旁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原西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四医大附属医院前身)而得名红医路。这个路名虽然沿用了20余年,但它在全市的知名度并不高。1981年,市政府将其正式更名为康复路,取来此就医的患者早日康复之意。当年的红医路全长近千米,偏背荒寥,道路全用黑灰色的炉渣铺成。主道路与人行道之间没有明显界线,路两旁长满荒草。因四医大与其附属医院之间修了一条地下通道,所以道路中间微微隆起,形成了中间稍高、两面慢坡的态势。因为道路两侧均是军事单位的围墙,所以道路两侧没有任何住家和门店。从南往北一眼望去,罕见行人与车辆。只有四医大高高的水塔矗立在路中央的西侧。儿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到红医路去捉蛐蛐、蚂蚱。有时乘人不备,还会翻过陆军医院矮矮的土墙,到临街的果园里偷苹果吃。
改造后的康复路南口,两栋蓝绿色玻璃幕墙的大楼雄踞左右,东边是丹尼尔商城,西边是康复路交易广场大厦,既像康复路的两扇大门,又似两尊招财进宝的石狮,颇具对称之美,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审美的巧妙结合。1984年,康复路市场刚起步时,在路南口东西两厢各立起一座角铁框架,两个框架间用两道粗铁丝穿起七块方形木板,上书“康复路批发市场”七个大字。两边有副写在胶合板上的对联: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随着康复路市场的不断发展,管理部门对市场进行了初步改造,遂在路南口搭起了一座牌楼,门庭上是两条金色长龙,呈二龙戏珠状。龙身下是大红底色,上书“康复路批发市场”七个金字。这座门楼较之前虽有进步,但仍略显土气。
在丹尼尔商城门前,豆沙色大理石围栏里,矗立着张华烈士的半身古铜色雕像,底座上铭记着烈士的生卒年月和团中央授予他的荣誉称号。瞻仰英雄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为康复路发展不忘烈士而深深感动。可以说张华烈士是康复路发展变化的有力见证。当初的张华烈士纪念碑是一块石灰岩质的低矮长方形石碑,正面是黑底白字,后面是灰色的原石,其上镌刻着烈士的生平事迹。
现丹尼尔商城门前原是一个露天公共旱厕。1982年7月11日,灞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汉在这个旱厕里疏通粪便池时,被池中沼气熏倒,落入粪池之中。途经此地的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听到呼救声后,毫不犹豫地拨开众人,奋不顾身地跳入三米深的粪池,奋力抢救魏志德老汉,但他不幸也被沼气熏昏,倒在了深深的粪池中,从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4岁。张华牺牲地的这座厕所,是千米康复路上唯一的公共厕所。在这条路上经营的商户和到市场采买的顾客多达数万人,人们如厕全靠这一厕所。所以这里经常是拥挤排队,混乱不堪。不仅如此,每逢热天,暑气蒸发,露天厕所更是臭气熏天,周围商户苦不堪言。为了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当地管理部门在康复路上修建了数个简易厕所,每次如厕收三毛钱,为商户和路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现如今,康复路上的每个商厦中,每层楼都设有公共卫生间,还不收费,人们如厕十分方便。
改造后的康复路,一扫过去占道经营的混乱现象,宽阔马路两旁的丹尼尔商城、汉隆商城、时丹达服装批发大楼、军大口腔医院、康复路交易广场和禾众美食城的大楼鳞次栉比,一幢接一幢。奶白色、米黄色的外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朝气蓬勃,很有几分现代气息。各个服装批发大楼内的摊位商铺,各居独立间口,整齐有序,灯光明亮,冬暖夏凉。特别是每个商铺都有热水器,可随时饮用和招待客户。凡此种种,在过去都是不敢奢求和无法想象的。
康复路服装批发市场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十分艰辛的过程,起步于极其简陋的环境。30多年前,康复路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发的早市,附近的农户和小贩一大早到这里摆摊设点,贩卖些蔬菜水果和日用杂货,大多是早聚午散,并没有形成气候。1984年工商部门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里沿街空旷的地缘优势,将附近的东天桥农贸市场迁至康复路,正式成立了康复路综合市场。当时是“政府搭台,商户唱戏”,虽初步划定了摊位,但卖什么全由商户自主。当时这里主要经营的是瓜果蔬菜、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和服装饰品等。当时的市场十分简陋,摊位多是依墙而立,就地铺开。每日上市者也为数不多。随着市场的发展,管理部门在康复路两侧搭起了简易长棚,筑起了摊位,使商贩们有了一个避风挡雨的地方。经过七八年的苦心经营,1992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意的日见兴隆,利润的逐渐丰厚,康复路成了淘金者的风水宝地。来此经商者趋之若鹜,摊位供不应求,一时间竟寸土寸金,一位难求。当地工商部门针对市场迅速发展的实际,及时将市场更新换代,一方面,在道路两侧和马路中间搭起了蓝绿色的玻璃钢商棚,推出了钢丝床位制,一个钢丝床就是一个摊位。当时,马路两侧各摆三排摊位,道路中间设两排摊位。同时在整个康复路市场划分了10个管理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市场转型,逐渐形成以中低档服装服饰为主流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那时,这里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一个钢丝床连着一个钢丝床,床上摆商品,立架上挂样装。千米长的康复路,经营商户竟达3000户之多。当时不但商户多,而且顾客更多。每天来自省内外的客商多达十几万人,真是摩肩接踵,拥挤不堪。由于摊位过于稠密,人流过于拥挤,给康复路市场的经营购物造成了种种不便。饮水吃饭、交通运输、治安防火、纳凉取暖和如厕盥洗等都成了十分窘迫的问题。那时,在玻璃钢大棚中经营的商户,冬天没有隔风挡雨的围墙,冻得人瑟瑟发抖;夏天在烈日炙烤下,人们挥汗如雨,闷热难当。但管理部门为防止发生火灾和超负荷用电,严禁商户用电风扇和电取暖器。由于市场上人流稠密,视线不好,偷摸扒窃的事情屡有发生。为此,市场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了反扒队,设立了义务治安员,使得市场治安有了明显好转。康复路的拥挤状况,催生了不少新的行业。有人提着保温瓶挨摊逐位送卖开水;有人夏天卖扇子,冬天售“热宝宝”;还有人定时送盒饭。这些流动小贩在稠密的人流中穿梭往来,构成了康复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时的经营条件与今天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
我和朋友在时丹达服装批发大楼边信步徜徉,一辆电瓶平板车悄无声息地从我身边擦身而过,平板车上满载着成捆打包的服装。我乘平板车在前边店铺装货的机会,急忙赶上前去打问发货的方式和途径。原来,当今的康复路市场已是“买卖全国”了。每天在商场中把需发送的货物,用平板车运送,在附近的停车场装车,分别运往全国各地。有的分送机场空运,有的客户直接拉走,还有的干脆交付快递了事。康复路上不但货物运输快捷便当,城市公共交通更是方便。我查了一下,有20多条公交线路途经康复路,地铁1号线也设有康复路站。这里的交通之便捷令我感慨不已:真是今非昔比啊!过去康复路市场内外的交通运输都十分不便。人们要到康复路上市,主要靠自行车。仅有的一两条公交线路还是车少人多,往往挤不上车。如果是拖儿带女或携带包裹行李,那就别指望公交车了。场外如此,在市场内运货更是艰难。由于摊位拥挤,人流密集,进货出货全靠人力三轮车。当时的康复路市场,有300名专事运货的在册三轮车夫。他们每天挤进挤出,忙忙碌碌,收入也还算不错。但那时想入行蹬三轮车也不容易。我望着远去的电瓶平板车,浮想联翩:康复路的交通巨变,应是古城飞速发展的一个有力见证。
我和朋友在康复路从南逛到北,又从路北口踅折往南。一路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当看到招商大楼中,多家店铺挂的某某品牌代理和网店网址的招牌时,便引起我极大兴趣。经询问得知,这里的商家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经营方式,早已学会了“互联网+”,不少商户都是网店和实体店统筹兼营,从而使销量大幅增加。听着商家滔滔不绝的讲述,我耳边似乎又响起了老康复路上“走一走,看一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的叫卖声。那时康复路市场上还是“一手钱一手货,当面银子对面钱”的传统销售方式。有时为了给买主找零钱,还得放下手里的活计,跑几个摊位去换零钱。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如今,互联网为康复路市场插上了腾飞翅膀,服装批发生意辐射全国。他们还紧跟时代步伐,引导时装潮流,从原来的中低档服装定位,发展到高、中、低档兼营,引进越来越多的名优服装品牌入驻康复路市场。一时还形成了“大商场试样,康复路消费”的社会现象。经过多年的打拼,康复路已成为与汉正街、秀水街齐名的全国著名服装批发市场。同时,它也与钟楼、小寨一道,构成了古城西安著名的三大商圈。从而使康复路商圈的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为西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告别了康复路,归途中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想说的话很多很多。一时也找不出更好的词汇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境,最后只能套用一句:祝康复路的明天更美好!
□王凯利 2022年2月13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