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型

解放军汽车(军旅回眸22—解放军历史上引进最成功与最失败的两款外国越野汽车)

2024-05-31 09:56:47 来源: 爱一说车 点击:3

大漠单骑/文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开启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汽车是军队极其重要的装备,实现军用汽车的制式化、国产化是发展方向。但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基础薄弱,军用汽车也只能走先引进、后仿制、再自主研发的道路。我军在这条道路上一路艰辛走来,有成功,有失败,成功的引进,不仅解决了我军装备的制式化及急需短板的问题,还将我国汽车工业的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失败的引进,既花掉国家大量宝贵的外汇,又给我军部队增添没完没了的麻烦。而法国的戴高乐系列(吉比西、吉西爱区)越野卡车与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越野卡车,可以说是我军历史上引进最成功与最失败的两款军用汽车。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军旅回眸22—解放军历史上引进最成功与最失败的两款外国越野汽车

1965年周总理参观北京法国工业展后(背景“贝利埃”自卸车),决定引进包括“戴高乐”系列的一批法国卡车。

01解放军批量引进外国汽车的历史概况

1971年我入伍在济南军区通信团9连搞地下电缆,当年在鲁中施工是与一个炮兵团配合,我们连队负责接线、调试等技术工作,炮兵团负责开挖、填埋电缆沟,运输电缆等。这个炮兵团装备66式152毫米加农炮(全重5.6吨),牵引车是奇特的“小鼻子”前脸,奇特的灰色涂装,显得卓尔不群,这就是法国的吉比西越野卡车,我们称其“小法”、“小戴高乐”。当时济南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平阴县的黄河公路大桥,均由我军的高射炮兵部队对空警戒护卫,该部队装备的是59式100毫米高射炮(全重9.6吨),牵引车则是个头更大的法国吉西爱区越野卡车,也叫“大法”、“大戴高乐”。

1972年我们连队拉到渤海湾的潍北农场种水稻,农场西邻是师级的潍北炮兵靶场。当年冬天来了许多高射炮兵打飞机拖靶,其中有一个双37高炮营住在我们农场,那是我第一次见识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越野牵引车,整体前挡风玻璃,视野开阔,轿车样的烤漆,铮明瓦亮,貌似高大上。1973年之后,我在部队先后任汽车修理工、汽车驾驶员和汽车团干部,对我军装备引进的国外汽车及仿制车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新中国成立之前,装备劣势的解放军仅有少量汽车,主要来自作战缴获,型号五花八门,称为“万国造”。解放军最早批量引进的是苏联的吉斯5型卡车,自1947年从中苏边境的口岸进入我国东北,装备我东北军区的若干个汽车团。因此,拥有地利之便的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装备汽车在全军是最多的。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挥重要作用的十几个汽车团,主要来自东北军区,也源自这个地利之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汽车尤其是军用越野汽车,属于禁运或限制贸易的产品。解放军要实现装备制式化、机械化,当时也只能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引进汽车了。我军大批量引进了包括吉斯150、吉斯151、吉尔157、嘎斯51、嘎斯63、嘎斯67、嘎斯69、伏尔加、吉姆等型号的苏系车装备部队。自1956年起,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在苏联援助和苏联专家指导下,先后成功仿制吉斯150、吉尔157、嘎斯51、嘎斯63型汽车,形成解放CA10、解放CA30、跃进NJ130、跃进NJ230型汽车,初步奠定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这些苏系仿制车陆续装备我军,与引进的苏联汽车,共同形成解放军苏制武器装备的制式化基础。到了70年代前期,解放军的美制老旧卡车(吉姆西、道奇等)基本被淘汰,苏系车占据主导地位。

军旅回眸22—解放军历史上引进最成功与最失败的两款外国越野汽车

吉西爱区重型越野卡车。空车自重15.8吨,载重量10吨,牵引量10吨,爬坡能力30度,全负荷最高时速68公里。

引进的苏系车及仿制车在解放军中装备长达50余年,总量达数十万辆,多次参战并援外,为国防安全和军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苏系车结构简单成本低,皮实抗造,但问题也非常突出,就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过大。因为这些苏系车,都是以二战中美国援助苏联的美制汽车为原型仿制,属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设计水平,普遍存在耗油高、操作费力、大修里程短、易出小故障等问题。到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转为军事对峙,苏联全面停止援华及汽车出口。所以,我军引进苏系车走到了尽头,我国汽车工业生产的苏系仿制车也无法升级换型,我军要实现汽车装备的现代化,还必须另辟蹊径。

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还从友好的东欧、西欧等国家引进部分不同型号的民用汽车,像捷克斯洛伐克的太脱拉、斯柯达,波兰的华沙、耶尔奇,东德的依发,匈牙利的却贝尔,罗马尼亚的布切奇、罗曼,瑞典的斯堪尼亚,法国的贝利埃系列等,涵盖我国缺乏的轿车、大客车、重型卡车、特种车等。这些进口汽车解放军也有少量装备,一些重型(自卸)卡车和特种车,主要提供给铁道兵、基建工程兵,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1972年中日建交后,我国开始进口日本轿车、卡车,其中有部分五十铃TD卡车装备我军跑青藏高原的汽车团等部队,我们军区的首长曾配备乘坐丰田皇冠轿车。

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外国众多著名品牌汽车纷纷进入中国并与我方合资生产各型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国产汽车(包括合资品牌汽车,如仿制的切诺基吉普车,奔驰、斯太尔重型越野卡车等)基本满足解放军的装备需要,仅有部分轿车、吉普车是从外国引进,主要配备部队师职以上首长,如三菱帕杰罗,丰田兰德酷路泽、普拉多等。随着国产红旗H系列轿车打响,特别是2015年国产第三代军用吉普车北京BJ80型装备我军之后,解放军批量引进外国汽车的历史基本结束。

02引进法国戴高乐系列越野卡车,使我军装备和我国汽车工业极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法国戴高乐系列三轴6×6驱动越野卡车,是当时法军的现役装备,所以也就成为解放军批量引进的第一款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军用汽车,解决了我军缺乏中重型火炮牵引车的问题;而我国汽车工业也抓住时机,积极进行仿制,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仿制成功,尽管用时较长,质量与原装车也有差距,但可以自主生产并装备我军,还使我国汽车工业尤其是重型越野卡车制造水平跨越二十年以上。

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法国为何要与西方霸主美国背道而驰,对新中国以及解放军施以援手?这首先源自法兰西人的民族骄傲和文化自信,打心眼里是瞧不起海盗起家的盎格鲁·撒格逊人为主的英语国家,历史上有百年英法战争,眼下对蛮横的美国佬也是嗤之以鼻。其次是法国出了个特立独行的戴高乐总统,在强势的戴高乐主导下: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67年法国退出“北约”,严令美军撤离法国……可见戴高乐总统并不买美国的账,在法中建交后就与中国展开官方的商贸往来,也就有了这笔军用汽车贸易,所以中国人干脆将这两型法国汽车统称为“戴高乐”,朗朗上口,还比“吉比西”、“吉西爱区”好记多了。

军旅回眸22—解放军历史上引进最成功与最失败的两款外国越野汽车

吉比西中型越野卡车。空车自重8.6吨,越野载重量6.4吨,牵引量5吨,爬坡能力26度,全负荷最高时速82公里。

我军自1966年开始引进法国吉比西、吉西爱区两型越野卡车,主要用于中重型火炮的牵引,填补了我军重型越野牵引汽车的空白。在此之前,我军牵引重型火炮主要使用苏联AT-C型履带牵引车与国产60式履带牵引车,属于二战时的技术,摩托化行军速度慢(时速约35公里),使用成本高且维修复杂,制约了炮兵的机动能力。我军早期作战曾吃尽缺乏火炮的苦头,以致有“火力恐惧症”之说,所以我军非常重视炮兵的建设,发展重型远程火炮是我军不懈的追求,好炮需配好车,才能发挥重型火炮的最大威力,法国“戴高乐”来的正是时候。我军装备的戴高乐系列越野卡车一直使用到90年代末,得到我军官兵的一致好评。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戴高乐系列及仿制车在热带丛林山地中表现出色,确保了我军作战胜利。

戴高乐系列越野卡车出自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现属雷诺汽车公司),该公司创建于1893年,是法国实力最强的卡车、大客车生产厂家,也是与世界先进汽车设计水平同步的。为促成中法建交破冰之举,在西方阵营的封锁中打开缺口,周恩来总理居功至伟。1963年周总理访问摩洛哥(前法国殖民地),在参观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在当地的装配厂时,就有意引进法国卡车及制造技术。1965年一机部主导中法汽车商务谈判,成功引进法国贝利埃多型卡车及制造技术(包括民用车型),其中以1460万美元购买了吉西爱区(GCR)重型越野卡车的图纸和加工设备,交由四川汽车制造厂仿制生产,命名为“红岩CQ261”。我国并未购买吉比西(GBC)中型越野卡车的制造技术,而是交由洛阳拖拉机制造厂进行逆向测绘仿制,命名为“东方红LT665”。这两型戴高乐仿制车自70年代陆续装备我军,使我军中重型越野卡车数量迅速增加,还解决了戴高乐系列维修延寿的零配件供应问题。

那个年代是全国一盘棋,为重大攻关项目,全国的人员、技术、设备等可一起支援;有任何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全国各单位也是能共享共用的。在济南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研制军用重型越野汽车时,也借鉴了“戴高乐”的设计和加工设备技术,在70年代分别制造出黄河JN252型8×8战略导弹越野牵引车、延安SX250型6×6越野卡车装备我军。这几家汽车制造厂后来都成为我国重型卡车生产基地,中国也以此为基础发展成为重型卡车世界最大生产国。

03引进罗马尼亚喀尔巴阡越野卡车更多的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需要

首先要说明,我军并不缺乏喀尔巴阡这种双轴4×4驱动轻型越野卡车,我军大量装备的苏联嘎斯63型、国产跃进NJ230型与喀尔巴阡是同一级别。之所以中国要进口罗马尼亚的汽车,主要是以一种特殊的援助形式来加强中罗两国的关系。二战后在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中,一些“小兄弟”并不驯服于苏联的霸权主义,阿尔巴尼亚是公开反对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均发生反苏事件而遭到苏军镇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也是与苏联离心离德……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这些与苏联不睦的国家自然就成为中国争取的对象,对其援助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50至60年代中国对不少友好国家实施经济援助,除了赠送物资、无息贷款(基本不还)和援建工程项目外,也采取用外汇购买非必需的产品,以照顾受援国尤其是欧美人的面子。我国曾进口过古巴的糖、伊拉克的栆、阿尔巴尼亚的香烟、罗马尼亚的汽车等,基本属于这种情况。阿尔巴尼亚的香烟不咋地可好歹还能抽,而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越野卡车就是个大坑。

军旅回眸22—解放军历史上引进最成功与最失败的两款外国越野汽车

喀尔巴阡轻型越野卡车。空车自重3.7吨,载重量2吨,牵引量2吨,爬坡能力32度,全负荷最高时速95公里。

喀尔巴阡越野卡车出自罗马尼亚布拉索夫汽车制造厂,本身是一个大拼盘,发动机是仿制美国福特的,驾驶室及操纵系统是法国设计的……只是罗马尼亚人的整合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也就是中学生的水平,非让其作大学生的题,答案可想而知。据我国参观过布拉索夫汽车制造厂的专家回来介绍,这个厂的车间里乱七八糟的,工人干活吊儿郎当,就像个农贸大集市。那些年罗马尼亚上层贪污腐败严重,工人心里有气不会好好干活,各级的管理也极为混乱。在1990年罗马尼亚“变天”时,总统齐奥塞斯库直接被枪毙,足见民间积怨有多深。这一切就决定了喀尔巴阡越野卡车质量极差,我国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其实是一堆麻烦。

喀尔巴阡越野卡车在60年代后期装备我军部队,主要用来牵引双管37毫米高射炮、85毫米加农炮等。喀尔巴阡越野卡车虽然有不少花里胡哨的设计组合,但缺陷也是致命的,性价比很低,遭到诟病比较多的主要有三点:一是百公里标准耗油高达26公升,是轻型卡车中的“油老虎”。二是车身重心较高,转弯速度一快易翻车。三是经常出故障,三天两头需要维修,零件还不好换,维修成本很高。我在后勤10分部汽车修理连期间,曾多次参加保障驻胶东部队的大规模演习和拉练,出任务时最不愿意抢修的就是这个喀尔巴阡,因为其构造与苏系车不一样,我们手上没有其配件可用,只能瞎凑合着修,修不好只能拖回去等配件。

当年我们部队对喀尔巴阡越野卡车的评价很差,有不少顺口溜:如“喀尔巴阡,坑人不浅”;“喀尔巴阡,拐弯就翻”;“喀尔巴阡,一坏八天”;“喀尔巴阡,(维修费)万儿八千”等等。如此驴粪蛋子外面光的装备,不仅在我军训练与打仗时要耽误大事,还使我军紧缺的军费“跑冒滴漏”。所以,喀尔巴阡越野卡车在我军仅装备数年就撤装了,造成很大的浪费。这次失败的引进教训深刻: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引进军用汽车一定要谨慎优选,性能要上乘,质量要可靠,维修要方便,绝不能以国际关系需要为由盲目引进,否则影响的是军队的战斗力。

目前解放军的制式汽车装备已实现国产化、现代化和自主研发,许多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我火箭军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8轴16×16驱动HTF5980A型载运发射车,其先进技术足以傲视全球。万丈高楼平地起,今日的辉煌,起于往日的拼搏,眼下的康庄大道,源自当年的正确选择。在解放军引进外国汽车以及我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上,引进法国戴高乐系列越野卡车无疑将留下功勋有加的一笔。


本文为大漠单骑原创独家首发,各网站、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如转载,请务必取得本人同意,个人自媒体、论坛等如转发,请务必保留作者署名,违者或抄袭者追究其侵权责任,勿谓言之不预也。

本文标签: